为了那金秋的丰收 ——吉林省气象为农服务略记
9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吉林省广袤的黑土地上,沉甸甸的玉米棒和稻穗饱含着劳动者的艰辛。
尽管今年以来这块土地经历了低温雨雪和干旱,但眼下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在这背后,准确、及时、优质的气象服务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之一。吉林省各级气象部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将气象为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立足本地需求,大胆实践,务实创新,为全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处东北腹地的吉林省,今年夏季经历了持续少雨的天气。7月1日至8月11日,11县(市)突破历史少雨极值,全省平均无降水日数为28.2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11.6天,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无降水日数最大值。其间,吉林省各级气象部门强化农情调查、墒情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粮食后期生产、保证今年全省粮食丰收起到重要作用。
依托政策 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通化县西南部的西江镇,四面环山,浑江干流横穿境内,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区。区域内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土质肥沃,为绿色、有机稻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记者看到,在拥有有机稻田两万余亩的通化江达米业集团门前,除了自动气象站之外,还另有一个杆子,在上面安装着圆圆的电子眼,其上方有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下方是太阳能电池板。
这个电子眼是用来监控江达米业绿优稻米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的。通化县气象局除了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外,还配备了农田小气候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太阳能气象预警自动播报终端、远程实景观测系统。通过电子眼远程监控作物,农业气象专家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跟踪指导。
通化江达米业集团技术厂长林忠富告诉记者:“在今年春天水稻插秧的时候遇到低温天气,我们把握不好栽种时间,气象专家通过监视器看到后马上打电话指导我们了。”
在通化县气象局,县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有7个画面,是由分布在生产、防汛等重要地点的7个电子眼实时采集到的。气象工作者可以在此监测县城沿河险工险段的实时水情水位、大田里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等。县气象局局长张艺告诉记者,电子眼由风能太阳能发电,可防止一般电力事故造成的信号中断,视频画面通过3G无线传输,使现代化的气象科技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据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张爱民介绍,2011年至2013年,吉林省先后有38个县次获得“三农”气象服务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中央资金累计达2244万元。依托“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气象部门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吉林省已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5部、在建2部,建成局地天气雷达2部、在建2部,实现雷达全覆盖;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44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重点区域间距10公里;已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07个,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53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23个农田实景观测仪,建成针对玉米、水稻等不同作物的农业气象试点田或示范基地53个。
纵横兼顾 提供高效服务产品
现代化观测手段保证了良好的服务产品质量。随着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的不断改进,吉林省气象部门已初步组建了自动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作物长势实景观测系统,省气象局利用观测资料、遥感技术等开展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森林草原火情监测预测和产量预报。
在榆树市五棵树镇政府信息服务大厅,记者看到《榆树农业气象信息》《榆树气象信息》《榆树人工防雹专报》《设施农业与气象》等服务产品,内容涉及目前玉米水稻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及农事建议、旱情通报、气象科普知识等,供农户取阅。该市气象局局长徐学军告诉记者,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农民对此需求很大。各乡镇的45块电子显示屏除了播放天气预报外,更多的是指导农业生产。
榆树粮食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连续11年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最大的县(市)。徐学军说:“目前,气象部门已经成为市政府指导农业生产、农户安排个人生产的参谋。”
张爱民告诉记者,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季节,吉林气象部门采用“日报告、候评估、周滚动、月延伸”的无缝隙动态跟踪服务模式,研发水稻生长模式、玉米生长模式、病虫害预报模式和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监测、情报、预报、评估等产品体系。
同时,市、县两级气象部门针对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业、农业防灾减灾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服务;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组织体系,纵向完善了决策服务、应急服务、部门联动、灾情收集报送等业务流程,建立了专题系列服务模板和重大气象服务案例序列。
据了解,吉林气象部门还建立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络系统。目前,全省乡镇气象服务站或工作站已建成730个,可利用气象大喇叭21469个,可利用农村电子显示屏1031块;开通气象微博29个;各乡镇均设有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达18802人。气象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撒网式传递到老百姓手中,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直通式服务 助力农业生产
9月初,在地处长白山南麓的通化县新设村,县气象局安装的6要素自动气象站,守护着村中的830亩食用菌大棚。装着木耳的菌袋已经长出“小耳朵”,自动喷灌设备每隔几个小时就会为它们喷水。
新设村支书刘志书告诉记者:“菌类生长对气象条件要求非常高。如果不知道天气预报,在下雨天还浇水,蘑菇就会烂。气象站安装在我们这儿之后,每天大喇叭定时播报天气预报,特别好。”据了解,新设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由128户农户加入,种植的都是高品质菌类,一般出口国外,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张艺告诉记者,去年,县气象局将新设村纳入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群之后,夏季菌棒没有按时出菇,农户异常着急。农业气象专家现场察看,调整了大棚的温湿度,不久就出菇了。原本认为自动气象站没有用、白占了田地的农户,也因此对气象服务心服口服。
据了解,吉林省气象部门与多个涉农部门联合推进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全省建立了涵盖526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的农村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建立直通式联系。39个县已经成立多部门农业气象专家联盟,800多名专家合力开展直通式服务。当地气象部门加强与涉农部门合作,联合会商、调查、发布服务产品,联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张爱民说,今后,吉林气象部门还将围绕粮食安全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做好粮食生产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四个重点工作。